登陆

什么是好的智慧教育?资深教育专家曾艺超谈智慧教育

长富 2024-04-17 721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智慧化浪潮汹涌澎湃,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教育生态,智慧教育正从理念逐步迈向现实。厚朴优学作为教育行业的持续深耕与有力推动机构,它在智慧教育方面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引领意义。近期,我们有幸与厚朴优学的CEO、资深教育专家曾艺超先生展开对话,深入探寻其对智慧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独特见解。

曾艺超专家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以其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思考,勾勒出了智慧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发展路径。他强调,智慧教育的真谛在于超越技术堆砌,需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本质,打造既科学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新型教育模式。

智慧教育的本质:在技术理性中坚守教育初心

曾艺超专家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始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追问。他指出,智慧教育的核心命题在于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其关键是在技术狂飙中守住教育的人文底色。“当人工智能能够精准解析知识图谱,当大数据可以预测学习轨迹,教育的价值反而需要回归到对‘人’的全面关注。”他认为,智慧教育应该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遵循认知规律与教育理论,技术性突破时空限制,艺术性展现教学设计之创意,人文性则作为价值锚点,贯穿全程——所有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

曾艺超专家特别提到了教育公平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他以乡村教育实践为例,阐述了技术如何破解传统教育的资源壁垒。他提到,厚朴优学发展至今,始终大力发展线上教育,例如通过边缘计算等技术将优质课程资源压缩至毫秒级传输,配合线上教师授课,让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同样能够享受到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的公平,还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个性化学习中找到成长节奏。”曾艺超专家特别强调,智慧教育不应该是标准化输出,而是通过数据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适配,比如为视障学生开发的语音交互学习系统,为听障学生设计的手势识别辅助工具,这些都是智慧教育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针对当前行业存在的“技术至上”倾向,曾艺超专家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警示:“当教育被简化为数据模型,当师生互动被算法替代,智慧教育就偏离了本质。”他以教师角色转型为例,指出智慧教育中的教师不应是技术的旁观者,而应成为“人机协同”的主导者。在众多应用了他研发的“应用智慧算法的学生学情分析平台”的教育机构中,教师利用平台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且获得针对性的学习引导方案,但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将学生低效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最为有效的提升方案,这也充分印证了技术赋能下教师从“知识搬运工”到“成长设计师”的角色跃迁。

技术赋能的创新:让教育科技真正“落地生根”

谈及教育科技的创新,曾艺超专家显得尤为兴致盎然。作为厚朴优学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以及我国教育科技领域的资深研究者,曾艺超专家自主研发的多项教育科技成果,正成为智慧教育落地的重要支撑。就如前面提到的“应用智慧算法的学生学情分析平台”,便充分展现了技术在学情分析中的精准发力。该平台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与特别设计的学情分析量化评估标准的结合,实现了对学生学习问题的精准分析以及学习引导方案的制定,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曾艺超专家还特别指出,学情分析的核心不是数据展示,而是提供干预策略:“就像医生看CT片,关键是根据影像提出治疗方案,应用智慧算法的学生学情分析平台则会为每个学生生成‘学习处方’,包括认知策略调整、时间管理建议、心理调适方案等等。”

此外,像曾艺超专家自主研发的 “融合知识图谱及多关系图卷积神经网络的个性化课程制定系统”,被业内评价为破解“千人一面”教育模式的关键突破,通过理解知识如何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化学反应,让“个性化”彻底脱离简单的资源拼凑;“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及多源数据融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则直击教学质量评价的本质,即看见学生的成长轨迹,通过技术让教育评价从“模糊画像”走向“精准素描”,彻底解决传统教评体系的单一化弊端。

这些技术并非脱离教育场景的空中楼阁,而是深度扎根教学实践,解决真实痛点的“精准方案”。这些技术成果的落地,背后是曾艺超专家对智慧教育的深刻理解。“技术创新要始终服务于教育目标,为了技术创新而研究技术不过是伪创新,也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样的教育并不‘智慧’。”

未来图景:构建有温度的智慧教育生态

展望智慧教育的未来,曾艺超专家描绘了一幅“技术赋能而不替代,数据驱动而不控制”的生态图景。他认为,未来的智慧教育应具备三个核心特征:其一是“无缝化学习体验”,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学习成果的可信存证,学生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学习轨迹可动态衔接,就像一个“数字成长背包”伴随终身;其二是“共生型教育关系”,教师与教育科技形成“人机协同”的新模式,教育科技承担知识检索、进度追踪等机械性工作,教师专注于价值引导、情感培育和思维训练;其三是“自适应教育体系”,利用强化学习算法,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教育培养方案。

对话最后,曾艺超专家引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指出智慧教育的终极追求是通过技术赋能,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教育中发现潜能、实现价值。“当山区孩子通过数字技术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思维训练,当老年学习者借助数字平台重拾学习乐趣,当技术真正成为照亮每个生命成长的微光,这就是最好的智慧教育。”

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曾艺超专家及其带领的厚朴优学,正以扎实的实践回答着智慧教育的时代之问。在数字技术与教育本质的深度共振中,一幅“人人皆可享有美好学习体验”的教育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罗艳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